热线电话:010-53343964
您的位置:>首页 > 本会业务 > 经济观察

李德水接受凤凰卫视记者张燕宇的采访

文章来源: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1-13 10:06:31阅读:

 

2009年11月13日编发
接受凤凰卫视记者张燕宇的采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会长 李德水
2009年9月16日
 
【记者】昨天是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一周年,以此为标志,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也整整一年了,请问您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些什么看法?
【李德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2008年9月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两点估计。
第一,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总体上陷入了衰退。美、英经济连续4个季度,欧元区、日本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8%。白宫8月25日报告: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萎缩2.8%,明年增长2.0%。5月27日联合国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下降2.6%,6月22日世界银行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回落2.9%。
第二,大局已经稳住,出现了明显回暖。美国GDP一季度折年率环比-6.4%,二季度-1.0%;欧元区一季度GDP环比-2.5%,同比-4.9%,二季度环比-0.1%,同比-4.6%。德、法两国二季度各增长0.3%,走出衰退;日本二季度为五个季度来首次正增长,环比增长0.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是这次危机应对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区别。当时美国的货币政策:央行和一些大银行对出现严重困难的商业银行持袖手旁观的态度,眼看着50%以上的银行倒闭;财政政策:死守平衡预算的教条,政府不救市反加税,使金融机构和企业雪上加霜;外贸政策:1930年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对3000多种进口商品征60%的高关税,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欧洲各国则“以牙还牙”,挑起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国际贸易战,到1932年全球贸易量不到1929年的一半。而这一次应对危机的做法有着重大区别。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场危机影响全球,反危机斗争也是全球性的。两次G20会议充分表现了各国领导人同舟共济、相互合作、一致应对这场百年一遇严重国际金融危机的意志。一年来,各国均实行了非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在重大国际经济问题上各国认识如此一致、合作如此协调、措施这样有力,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至5月7日,美联储和美财政部向金融机构直接注资和承诺担保的资金规模达12万亿美元,其中到位实施3.9万亿美元;到6月中旬,欧盟各国此数已达5.3万亿欧元。8月8日IMP报导,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已耗资11.9万亿美元,接近全球年产出的五分之一。由此,世界经济的大局基本稳住了,人们已经逐步从危机的恐惧中走了出来。

三是去库存化基本结束。美国7月份批发库存环比下降1.4%,至3872亿美元;企业库存已连续11个月下降。现在该补充库存了。

 
【记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怎么估计?出现全面复苏大约还要多长时间?
【李德水】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全面复苏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看来至少需要3-4年。理由如下:(1)各国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刚刚开始。(2)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和不良资产的处理工作远未完成。(3)7月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65.8%,为历史最低点,比60年平均值低15个百分点。(4)失业率高企。美国7月份失业率9.7%,美官方预计年内可能达10%;欧元区7月份失业率9.5%。(5)消费不振。美国7月末消费信贷余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0.4%,至2.47万亿美元。(6)大多数企业还不能进入良性运转,效益低下。(7)美国政府、企业、家庭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亟待调整。7月1日国债余额11.5万亿美元,家庭债6万亿美元。(8)前两次G20会上共同关注的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至今没有方案,难度极大。经济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的主权化是难以解决的矛盾。(9)全球性经济关系的失衡更是没有明显改变。(10)至今不能清晰看到真正能带动创业活动集群式开发的新的科学技术和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的财富创造机制。
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有效遏制住这场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避免了发生“大萧条”的局面,而且已出现明显回暖,确实值得庆幸。但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已经完全过去还为时尚早,弄得不好还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复,经济全面复苏更需漫长的过程。8月23日德国央行行长韦伯说:“德国的GDP在2013年之前不会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预计今年内全球经济可望止跌回稳,然后进入较长(约3—4年)的调整期,即总体低迷但又波动式的缓慢增长时期。然后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两种可能:进一步恶化和提早出现新的景气。
 
【记者】目前,世界上对于非常规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做法的退出问题讨论得很热闹。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
【李德水】各国都处于政策选择的十字路口,争议颇多。
1、退出时机选择的原则。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是沉重的。正如一个人的身体得了一场大病一样,该不该抢救、谁去抢救?经济学上就有两大体系: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理论。一年来各国政府和央行果断出手了,故前一阶段都是处于抢救和打吊针的时期,并取得明显成效。“退出”依据或原则是:看经济回暖是否可持续的增长,市场活力恢复程度,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回升情况,就业是否好转。如果还是财政刺激的短期效应,消费不振,就业艰难,逆差扩大,则不可轻言退出,针头一拔病情就会反复。故要观察增长是否已成定局,以决定“退出”的时机,否则将前功尽弃。1937-1938年美国货币政策过早改变出现的“罗斯福萧条”就是先例。73年前,由于担心商业银行利用其存放在美联储的巨额资金发放贷款而使信贷失控,于是美联储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以吸收这些资金,结果葬送了1933年以来出现的复苏势头,导致了1937-1938年间的经济严重衰退。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财政政策过早改变也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2、在基本经济政策取向不动摇的前提下,经济刺激手段的力度是可以也应该从实际出发调整的,正如医生治病,病情刚有点缓和不宜急忙拔掉针头,但注入的剂量和药物则是可以根据病情的好转作适当调整的。美国从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就是抢救;现在那些受援的金融机构已开始向财政部和Ped偿还资金了。但奥巴马上台后推出的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的资金大部分要明年到位。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现在还很虚弱,特别是消费增长乏力,失业率年内可能到10%,又反过来会影响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提高基准利率显然是不可取。

3、“退出”问题的讨论有三重内涵:一是时机选择——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二是从一开始政府该不该救市到现在退出的讨论是两种经济理论的博弈;三是各种利益集团矛盾的反映,对金融机构监管与反监管的斗争。
 
【记者】国际金融发展中有什么新的动向值得关注?
【李德水】不能用新的泡沫去代替旧的泡沫。创新包括金融创新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充分肯定。但关键在为谁创新,不是所有创新都是有益的。例如,小偷创新了更高明的盗窃技术,对社会的危害不是更大吗?2004年格林斯潘说:“美国成功解决了泡沫的后果,而不是泡沫本身。”我看这句话用到现在也很贴切。《商业周刊》8月17日文:一些美国大银行已开始向企业、消费者和投资者兜售新一代风险产品。有的银行向急需现金的消费者提供工资日贷款(paydayloan),实为高利贷;有些大银行向小投资者推销“结构型债券”,把信贷产品与短期利率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相联系,打包销售;华尔街正开始把人寿保险单“证券化”后牟利,寿险贴现颠覆了人寿保险的本来面貌,变成了赌博产品。高杠杆融资也有卷土重来之势。这些问题都值得高度注意。
 
【记者】第三次G20会议很快就要召开了,您对这次会议有什么期待?
【李德水】我觉得希望看到,一是各国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求同存异;二是认真吸取这场金融危机的教训,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坚决防止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金融巨头们要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立“生死状”;三是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不要做两败俱伤、大家共输的蠢事。9月11日美对华轮胎征高关税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案例,是违背WTO规则的,应当予以纠正;四是正确把握经济刺激措施退出的时机;五是各国共同努力特别是经济学家们要行动起来,重塑21世纪的经济学理论,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发展。
 
【记者】中国有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两个问题外界有些议论,您怎么看这两个问题?

【李德水】我国没有发生什么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系统资本充足率很高(达11.1%),流动性充足,全社会的资金也很宽裕;我国更没有发生经济衰退,去年以来我国季度GDP环比从未出现过负增长,这是与直接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根本区别。我们主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最突出的是出口大幅下滑,外需严重不足。从去年11月开始已连续10个月出口大幅下降,今年1-8月我国出口同比负增长22.2%,8月当月负23.4%。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当年出口增长0.5%,比上年多9.2亿美元,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2000万国企职工下岗。这次是我终端市场出事,冲击大多了。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和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改制取得巨大成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国家整体实力也大多了。2008年与1998年相比,财政收入为6.2倍,外汇储备为15.4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6.1倍,货物进出口总额为7.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倍,企业利润总额为16.5倍。所以,我们现在的抗风险能力也比当年大得多了。

 
【记者】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发挥的作用如何?还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李德水】外需的减少要靠增加内需来弥补。早在去年11月10日中央就公布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今年又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完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措施。这个一揽子计划,是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和投资拉动相结合的;既有应对当前困难的重大措施,又有长远发展的谋划;是政府与市场作用相统一、发展与改革相促进的计划;既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是努力改善民生的计划。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个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一些有其必然性。因为我国扩大投资的空间非常大,要做的事太多。消费的特点是,比较平稳,一时不易大落,也难大增。投资的特点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投资者容易望而却步,实行捂紧钱袋,现金为王的策略,以致出现投资大幅萎缩的情况,例如今年一季度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下滑40%;如能扩大投资,则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最明显、见效最快。1-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5.1%,不算慢,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消费增长有这么快的?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增长更快。上半年,在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说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我觉得,一是要防止重复建设。无论低水平、还是高水平的重复建设都不能搞。二是加强宏观指导和市场信息披露。三是要把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相结合,使投资成为调整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能错过时机。四是投资对当前是增加需求,对将来是增加供给,具有双重功能,要把握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合理平衡。五是要尽最大努力推动科技创新。

这些问题中央都已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部署。有些同志和朋友担心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么快,可能使本已不太合理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或是使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也是应当特别注意、努力防止的。中国政府为此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另外,从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看,大方向和主流是好的,难免会有少数项目不尽合理,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加以纠正。

 
【记者】对我国外贸出口前景,您怎样判断?
【李德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最严重的是外贸出口。第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外需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我们不应指望危机过后我国外贸出口又能重现前几年那种高速增长的景象。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约25%,同期全球年均增长10%,我国外贸占全球约10%。按此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出口将占全世界的50%左右。这无论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难以接受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正好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故必须痛下决心,实现经济转型,使过多地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根本性方针。第二,从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外贸出口像前几个月那样以20%多的速度急剧下滑也只是暂时现象。现行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不可能因金融危机而发生太大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也没有改变,西方国家去库存化的过程结束之后,人们生活的必需商品和制造业元器件还得从我国进口,以后外贸出口还是可以保持一定增长的,回到25%以上的高增长困难了,能有10%或5%的增长率也很好。这正可为我国出口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段宝贵的时间。我们决不可以坐失这个良机。第三,我们不应再去单纯追求出口数量的增长,而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创造更多自主知名品牌,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我国出口一部ipod产品,出口价是150美元,而留在中国的附加值只有4美元,仅仅得了2.7%的好处。如果留在国内的附加值能增长一倍,在出口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就能翻一番。可见出口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记者】7、8两月新增贷款明显减少,是否说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作了调整?
【李德水】首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完全正确的。目前不能轻言改变,也不需要微调。其次,对上半年信贷增长较多要作具体分析:商业银行贷款规律是早贷早收益;地方和企业希望早拿到贷款额度,手中有钱,心里不慌。但贷出的这么多钱实际上花不完,大量的资金又变为银行存款。上半年贷款新增7.37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1.7万亿元,占23%;存款新增9.98万亿元。所以,7、8两月货币信贷投放(7月份新增贷款3559亿元,8月份4104亿元)速度放缓一些是正常的,不会影响当前的实际资金需求,也不能说明是抽紧银根了,更不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生了改变。当然,切实加强信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中国银监会做了大量工作。商业银行和客户都应规范信贷行为。为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总之,要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关键在把握好度。货币工具应该为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服务,并非无所作为。
 
【记者】中国扩大消费的潜力何在?
【李德水】13亿中国人民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是扩大消费的最重要基础。就拿汽车来说,8月份汽车销量达114万辆,同比增长81.7%,销售量连续6个月保持在百万辆以上,已基本达到美国的销售水平。这在前几年是想都不敢想的。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9%。汽车和住房的消费带动的产业链都很长,围绕这两大消费的服务业十分庞大,也可为增加就业提供大量的岗位。中国更大的消费潜力是在广大农村。近几年农村盖了许多新房,但内装修、家具、电器等大多尚未配套。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服务消费。美国的消费中,商品消费只占25%,服务消费占75%。而我国的这个比例则是“倒三七”。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关,也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潜力之所在。
 
【记者】由于今年信贷比较宽松,人们对通胀的预期逐渐提高,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德水】当前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是通缩问题。1-8月我国CPI涨幅为-1.2%,而全年的调控目标是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近期不太可能出现通胀的理由:一是普遍产能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二是消费需求启动有个过程,比较缓慢;三是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四是就业压力还相当大;五是信贷投放虽然较多,但并未变为居民收入,没有太多增加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六是农业生产形势好,粮食产量连续六年丰收,渔业和畜牧业都增长很快。但对发生通胀的潜在风险是应该加以防范的。我甚至觉得,出现适度的通胀也许正标志着内需真正启动了,未必是坏事。
 
【记者】能否从宏观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作一展望?
【李德水】当前,全球经济基本面还相当脆弱,虽然经济衰退最糟糕的局面已得到遏制,并出现许多积极因素,但小的波动和反复在所难免。世界经济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面对这种国际环境,我们将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我们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包括内需与外需关系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统筹城乡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升级,等等。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步伐。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挑战和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好机遇,中国经济至少可以继续保持二、三十年平稳较快的发展,到那时中国就真正强大了,发展的条件也就更好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 集团信息
  • 宏观政策
  • 研究报告
  • 会员之窗

上海建工集团获得18项“中国安装之...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安装协会第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表彰了“2021-2022年度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集团承建的前滩中心25-02地[详细]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
5月24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玉卓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详细]
我会编撰《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
由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编撰的《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已于国庆70周年之际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十章,38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昌智和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贺光辉分别作序。[详细]
栏目ID=3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