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53343964
您的位置:>首页 > 本会业务 > 内部参考

《集团公司高层内部参考》第64期(2011年第3期)

文章来源: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4-01 08:00:00阅读:
对当前经济形势中若干问题的分析(摘要)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姚景源
 
————————————————————————————
2011年开局良好,好就好在“平稳”二字上。
把今年物价上涨目标控制在4%左右,有难度,但能实现。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有动力,二要有压力。
—————————————————————————————
2011年中国经济开局平稳
    一种担忧是2011年一开局,中国经济可能出现过快甚至偏热。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都要大干快上,劲头非常足。国家“十二五” 的规划目标是增长7%,一些省却都要翻一番,这就会出现过快和偏热。如果整个经济过快、偏热,物价问题肯定会恶化。
    还有一种担忧是整个经济下行。因为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投资增长是负的,出口和消费都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所以有些人担忧今年一开局整个经济下行。如果经济下行幅度过大的话,就业就会出现大的问题。
    但实际上,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是9.7%,2010年四季度是9.8%,三季度是9.6%,连续三个季度是9.6、9.8、9.7,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平稳状态.2011年开局良好,好就好在“平稳”二字上。
 
实事求是看待物价上涨
    现在的问题是物价上涨问题。今年3月的当月CPI上涨5.4%,这是32个月以来最高点。一季度平均CPI上涨5.0%。
    如果我们做国际比较的话,5.0、5.4的物价上涨率并不高。与几个金砖国家比,俄罗斯是7%以上,巴西是5-6%,中国的物价上涨率在金砖国家是最低的,经济增长率最多。
    如果和我们历史相比也不高。历史上最高的通货膨胀是1994年,当时CPI达到24.1%;第二高点是1988年,达到18.8%。1994年和1988年出现全国性抢购,像前一段时间抢购食盐似的。抢购食盐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有的人讲得比较偏激,说是谁有本事能讲出一个不涨价的东西。我不主张用偏激眼光看待物价问题,而要客观、科学、实事求是。我国物价上涨呈结构性的特征,推动物价上涨的70%是食品,这冲击到每个人。汽车、手机降价了,但没人天天买,肉禽蛋菜涨价了,得顿顿吃,冲击到每个人的每一天,特别对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所以大家反响更为强烈。
    国际上衡量生活水平高低指标恩格尔系数,即用于食品支出占整个收入比重越高,说明生活水平越低。现在我国城市恩格尔系数是30%多。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城市恩格尔系数是57%,现在比发达国家还高出20个点左右,低收入群众的恩格尔系数更高。物价上涨不单是经济的问题,关系民生,关系到和谐稳定。
 
物价上涨原因很复杂
    这次价格上涨原因有国际的、国内的、不合理的、合理的。在国际上,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办法就是发票子,现在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全世界都是流动性宽裕,就是票子多,在这种状态下,美国又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影响是世界性的,中国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有美国的责任。
    美国发票子直接推高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基础性商品、原材料商品的价格,石油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我国对外贸易一季度出现10.2万亿美元的逆差,主要反映了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我国进口增长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进口金额大幅度上涨,比如铁矿砂,一季度全国进口数量比2010年一季度增长了14.4%,但进口的金额增长了82.5%;成品油数量比2010年同期增长27.7%,但进口的金额上涨57%;大豆进口数量下降了0.7%,但金额却上涨了24.8%。经济学把这叫做输入性通货膨胀。
    在国内也是货币的问题。2009年我国发了9.6万亿信贷,广义货币增长速度达27.7%。按照经济学原理,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应等于GDP加CPI再给两个百分点的系数,一般应保持在12-15%,我们达27.7%,票子确实发多了。商品的价格与流通当中的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的价值与流通当中的货币数量成反比。现在由于流通当中的票子发多了,就表现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我不赞成盲目批评前两年的货币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15%的企业关门停产,20%的企业减产,上千万人失业。在那样的状况下,如果不是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果断启动四万亿投资,我们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中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保增长,战胜金融危机也有成本,货币问题也是战胜这场危机所付出的代价。央行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国农业基础太薄弱。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和劳动力占整个人口一半以上,创造增加值却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有人拿中国与美国比,美国这么富,收入这么高,吃菜吃水果为什么比我们还便宜。问题很简单,美国农业世界第一,农产品价格比你低,不是很正常吗?当然,物价上涨还有市场秩序等问题。
 
物价上涨目标控制在4%能实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今年物价上涨目标控制在4%左右,有难度,但能实现。
    国际市场粮价在上涨,有色金属价格在上涨,基础原材料价格在上涨,油价也在上涨,输入性膨胀还在持续。国内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得了的,今年把物价上涨控制在4%左右,难度非常之大。
    但这个目标“能实现”,主要有两个物质条件:一是粮食连续7年丰收,连续4年突破1万亿,粮食库存充裕。按照国际标准,粮食安全警戒线是16%,即一个国家的粮食库存量应占这个国家一年消费量的16%,我们现在超过30%。生猪、植物油等也库存充裕。如果市场价格出现问题和恶化,完全可以通过抛售国家储备平抑价格,保护民生,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粮价稳,百价稳。
    二是工业消费品总体上供给略大于需求。我国工业消费品的市场供给总体上大于需求,一些行业的产能还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中国电视机1978年全国总产量4000台,2010年突破了1亿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库存充裕,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这两个物质条件可以保证今年物价总水平稳定在4%左右。
    科学分析中国经济,不会有大的恶化的情况出现。全年物价控制在4%上涨幅度,有难度,但能实现。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要好好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讲的两个意识,就是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是“四化”——工业化在不断推进,城市化在不断扩张,市场化在不断完善,国际化在不断扩展,这就是战略机遇。
    一是工业化。我国工业化取得了神话般的发展,1949年我国钢产量一年15万吨,2010年平均每天钢产量达171万吨,一天的产量相当于1949年一年的十多倍,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1978年汽车是15万辆,2010年是1346万辆。“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中国工业化做了两个重要部署,一是改造和提升现有制造业,二是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仍然会强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城市化。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是17%,现在是47%,发达国家最低是78%,有的国家达到90%,全世界平均水平是49%,我们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要扩大内需,加快城市化步伐至关重要。
    三是市场化。中国经济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根本原因是选择了市场经济。现在深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还有一个是国际化。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现在满世界都是中国制造,满世界老外都会讲几句中国话,全世界有2900所大学开中文课程。
    因此,看中国经济发展要把握中长期趋势,工业化会为整个经济提供强劲的供给,城市化会为整个经济提供旺盛的需求,市场化会使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国际化会给使整个经济不断拓展新的空间。我们有供给、有需求、有活力、有空间,所以现在还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但还要增强忧患意识。中国经济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经济增长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投资消费比例失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就业问题上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等。如果中国经济不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确实会遇到“三不”的问题,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从供给角度看,我国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显然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作用太低。过去经济靠出口拉动,2008年的教训,对外依存度过高,世界经济一旦有问题,发达国家一旦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要被迫关门失业。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点必须得放到内需上,不能放在世界外部需求上。
    内需就是投资加消费,投资率增长,经济拉上去了,消费率下降了,虽然经济增长了,有些人还是要骂娘,社会不和谐。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两个同步”非常重要,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者生产率提高同步。
    中国经济增长靠大量物质资源投入,2010年国内石油生产3.1亿吨,进口3.9亿吨,进口超过总需求的一半。大量物质资源消耗,我们干不下去了,我们走到了高能源、高物耗、高污染的地步,一定得转变发展方式,要看到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中国经济将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主要方向是战略性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是什么呢?动力就是抓住机遇,我们面临机遇期,要是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中国经济就上去了。压力就是忧患意识,不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就难以协调、平衡、持续发展。
 
(摘自4月25日在2011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的讲话。)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 集团信息
  • 宏观政策
  • 研究报告
  • 会员之窗

上海建工集团获得18项“中国安装之...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安装协会第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表彰了“2021-2022年度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集团承建的前滩中心25-02地[详细]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
5月24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玉卓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详细]
我会编撰《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
由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编撰的《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已于国庆70周年之际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十章,38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昌智和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贺光辉分别作序。[详细]
栏目ID=3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