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53343964
您的位置:>首页 > 本会业务 > 会员之窗

航天科技集团风云系列卫星高效助力防灾减灾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7-22 15:48:34阅读:

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从7月19日至20日,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普降大雨。而两周前,南方多地抗洪救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面对严峻形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积极为社会抢险救灾提供各种卫星数据服务等技术支持,其中号称气象“千里眼”的风云系列卫星正时刻紧盯天气变化。

作用: 洞观天地“千里眼”
        7月10日13点45分,今年的第一号台风“尼伯特”登陆我国福建省泉州石狮市。
        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我国气象工程师们并不慌张。“尼伯特”生成时,气象工程师们就根据所获数据进行了精准预测判断。在各地气象部门的及时通知下,“尼伯特”经过地区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财物损失被降到最低。
        为气象工程师们提供数据支持的一大利器便是风云系列卫星。
        “能够完成这些精细监测和及时准确预报,正是利用了风云卫星下传的数据。”中央气象局卫星中心工程师方翔介绍,而准确预测降雨、对洪灾地区进行实时监控正是防灾救灾的关键。
        风云系列卫星是我国专门为观测气象变化研制的卫星,为我国气象观测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在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风云二号卫星的正式投入应用被称为“我国气象监测史上的里程碑”。
        气象“千里眼”的功能非常强大,它不光能监测台风,还为提高我国暴雨、洪涝、干旱、冰雪、沙尘暴、雾霾监测预报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风云卫星反演的海表温度、长波辐射、植被指数、积雪、大气成分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性气象与气候变化业务,为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而从另外一重维度上看,郑国光认为我国风云卫星的发展意义则更为重大——“该系列卫星能够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增强了我国在相关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不仅摆脱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业务垄断,而且确立了我国在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难题: 世界性预报短板如何破解
        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14颗气象卫星。其中7颗卫星在轨运行,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形成了静止气象卫星“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运行格局。
        在市场中,国内接收与利用风云卫星资料的用户已超过2500家,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航天、环保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支持了78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我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国内外气象卫星也还有不少进步空间。
        面对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各国气象卫星由于客观因素所限,在监测方面还有力不从心的地方。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这些短板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卫星资料空间、时间分辨率不够,影响小尺度强对流云团上冲云顶特征连续监测和清晰识别;二是静止卫星目前还不能穿透云层看到云团内部,无法获得垂直运动等更多信息。”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在轨的气象卫星核心遥感仪器的时间空间光谱分辨率主要性能指标仍与美国、欧洲、日本的气象卫星存在一定差距。董瑶海说,“不过,我国在低轨道气象业务卫星级水平上已经与欧美国家相当,有些仪器水平甚至已经达到更高水平。”

未来: 按需布局 创新发展
        经过几十年来气象科技工作者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风云系列卫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的重要成员。
        据统计,风云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大幅减少了我国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不完全估算,仅2010年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就已经达到1:50。
        用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吴艳华的话来说,未来10到15年,将是我国气象卫星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国气象卫星如何向着更高的目标再迈一步,实现弯道超车,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
        对此,郑国光认为,风云卫星研制要不断创新,同时,应对气象卫星的轨道提出更加合理的布局,要在传承大的综合卫星平台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探讨利用新的平台,研究发展单一任务的小卫星。
        他认为,我国气象卫星要进一步分析应用需求和技术指标关系,提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技术指标体系,加强关键部件的功能,提升卫星平台和遥感仪器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准确的气候监测是系统作战的成果。风云卫星想要充分发挥作用,体系建设一样必不可少。
        在杨军看来,协同发展也很重要,构建对地观测的新体系,遵循卫星研发的客观规律,做到遥感仪器研发先于卫星系统的发展、应用技术研究先于应用系统的建设。
        在卫星应用方面,相关专家建议,应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统筹用户一般性需求和专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建立完善高效便利的数据服务系统,强化风云卫星和其他卫星资料综合应用,提高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等能力和水平,提高风云气象卫星综合应用效率。
        远大的理想还要脚踏实地逐步实现。今年下半年,我国风云四号卫星将要出征太空,以此为标志,我国气象卫星发展将踏上新的征程。
        据董瑶海介绍,与我国现有气象卫星相比,风云四号卫星探测通道更多,探测精度更高,尤其是其时间分辨率可以比风云二号卫星提高整整一倍。不仅如此,风云四号卫星还配备了世界首个高轨气象卫星垂直探测仪,可以直接为大气做“CT”。
        “气象卫星的发展面临‘慢进则退’的严峻挑战,而我们正在不断努力。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使风云卫星取得了今天的成果,之后更高效地助力防灾减灾,引领世界气象卫星领域大潮的时刻还会远吗?”董瑶海反问道。

航天风云.jpg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2(网站上) 拷贝.jpg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 集团信息
  • 宏观政策
  • 研究报告
  • 会员之窗

上海建工集团获得18项“中国安装之...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安装协会第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表彰了“2021-2022年度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集团承建的前滩中心25-02地[详细]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
5月24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玉卓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详细]
我会编撰《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
由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编撰的《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已于国庆70周年之际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十章,38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昌智和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贺光辉分别作序。[详细]
栏目ID=3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