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克服激励制度不起作用的现象,需要管理者反思自身,面对劳动者成为智慧人的现实,增强激励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然而,激励的理想境界应当“以道结心”,通过“以道结心”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使得工作与员工生活目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实现自我激励。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术”而在于“道”,需要克服“术”的激励过度而“道”的激励不足等问题。在“术”的层面上不是要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首先,在工作中减少员工“被激励”的状态,增强劳动者工作的使命感。企业在保证员工有尊严的劳动之后,应当在物质奖励方面适当做减法,以突出精神方面的激励。这种减法并非不重视物质奖励,而是要强调物质奖励的“意外”性,变事前的“许愿”,为事中、事后的及时认可。否则,得到物质奖励后会让员工觉得是理所应当,不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在管理环境中努力减少员工不满意的诱发因素,增强员工的认同感。按照管理者奖励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逻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在智慧人面前,却有可能出现奖励了个别人而大多数人不服气、不满意的现象,在总体上得不偿失。比如在业绩上实施提成奖励似乎没有错,但是有人并不是靠诚实劳动,而是靠特殊资源、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的方式取得业绩,那么这种奖励的兑现实际是在激励潜规则,可能会引起更多的投诉。因此就有必要在按照潜规则进行激励方面做减法,在做好基础工作方面下功夫。管理者自己必须言行一致,保持理念的不变性,减少激励方向的不确定因素。毫无疑问,努力改进管理工作,减少员工不满意的诱发因素,“保健因素”就会增强,适当的激励更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
再次,在制度建设中减少灰色激励“成功”的可能性,增强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管理者必须正视员工作为智慧人的理性判断,不要试图巧立名目、玩弄概念、封锁消息来掩饰灰色收入;相反应当鼓励智慧人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堵塞各种漏洞,使主流价值观不再是形同虚设。
(《企业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