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参与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已经成型,即将上报国务院。
这一国家级专项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原则和路径。其中,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通过逆周期的审慎监管有效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和短期行为;市场化建设的重点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以及香港离岸中心建设;金融企业的改革将在大型机构综合经营试点和民间资本进入两方面深化;监管体制方面将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责任。同时考虑建立国有金融产权管理部门,加强国有股权管理。另外明确评级机构的监管体制和定位。
参与规划编制的有关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将加大改革步伐。值得关注的重点包括,在市场化建设方面,选择部分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将实现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建设香港离岸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
在比较确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是“十二五”的最终目标。央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应抓住时机逐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而不是一次性完全放松利率管制;应先允许部分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试行市场化定价。
在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的情况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一直坚持资本项目稳步开放的原则,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考察的资本项目管制的7大类40项中,我国已有75%的项目实现了部分开放。这次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
在这一规划中,与金融市场建设并重的还有金融企业改革。对大型机构的综合经营试点将有望推进。在宏观审慎的既定监管原则下,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试点将积极争取,但目前可能只是个案试点。
在国内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中,主要是集团公司主体控股和银行主体控股两种模式。集团公司主体控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银行主体控股模式下,国有银行也积极布局,在证券、保险、基金和信托等领域都设立了机构。另外一个特例是平安集团。目前,平安旗下拥有深发展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大华基金。
设立金融国资委的呼声已久。在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模式方面,以前曾经讨论过汇金公司统一管理、成立独立的“金融国资委”以及由财政部金融司行使管理职能的不同可能。新规划的方向是,成立国务院直属的新机构,从中投剥离汇金公司归属金融国资委。
(《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