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在过去的60年,中国经济最反常理的时期应该算是1958年的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前30年中,中国确实也创造了不少奇迹,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卫星上天等,但代价也是惨重的,即长期的贫困。而在后30年中,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可谓是奇迹。但奇迹是否合经济逻辑,奇迹之后是否将出现危机,现在还难下定论。
中国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增长速度堪称全球第一,可谓奇迹。到2010年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7.4万公里,明后年总里程将超过美国(9万公里)成为世界第一;到2020年估计将达到16万公里,谁都望尘莫及。而高铁建设规划原本是到2020年达到1.6万公里,结果变成“十二五”期间就要达到1.6万公里,这要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高铁总里程之和,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居然还没有高铁。
中国在修路筑桥方面所创造的奇迹确实举世瞩目,也正是因为中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远超另一个大国印度。但问题在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多过早的巨额投入是否必要或值得?交通所带来的极大便利,确实也给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高速公路总体过剩的现象却早已发生。1997年日本每公里高速公路对应的汽车保有量达到12623辆,韩国也有8414辆,美国为2257辆,中国只有609辆。高铁属于交通工具中的奢侈品,投资回收期很长,长期亏损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铁道部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拉高政府债务率约5个百分点。
“先修路”对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3.2:1,而1990年时只有2:1,目前基本是过去10多年来城乡差距最大的时期,而社会贫富差距也在过去10多年中急剧扩大,可见,“要想富,先修路”之说并没有兑现。原因在于,经济的集聚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世界一半的GDP是由占世界土地面积1.5%的地方创造的,贫困地区居民摆脱贫困的最经济的方式就是迁移,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口迁移的过程。其实,中国也是如此,过去3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因此广东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成为一个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主要是靠规模高达2.5亿的农村廉价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其中大部分是农村移民。
但在这场漫长的移民过程中,高速公路和高铁并没有承载太多的移民,农民工承担不起高昂的交通费用,也无法等到高速公路或高铁通车了才去外地打工,大多农民工是通过国道往返家乡与城市之间。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确实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给中国造成了巨额债务。因此,无论从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财政支出的轻重缓急考虑,中国道路交通建设的“大跃进”是值得商榷的,“要想富先修路”的逻辑存在缺陷。
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增长中投资增长的占比过高,居民消费的占比过低,大约在37%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占比一般在70%左右。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行政体制决定的。尽管中国本世纪以来每次五年规划都把GDP年均增长率的预期目标设在7.5%以下,说明最高决策层完全意识到经济增速过快会导致诸多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那么为何这些最高决策层提出来的目标最终难以实现呢?
这是因为目标提出后并没有为实现该目标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或许是GDP增长率目标属于预期性目标,所以各地方政府不像对待节能减排、计划生育等约束性指标那样来对待。由于地方政府拥有土地等资源,还有下属国有企业、银行渠道等,以及给予不同税收水平等权力,这使得地方政府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导区域经济的主角,实质上地方政府更可以看成是大型企业集团的CEO角色,而市场经济国家的地方政府主要职责是维持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就业和缩小贫富差距,所以更像一个福利院院长的角色。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中国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过去投入一直严重偏低的原因,也可以解释各地的GDP增速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若把地方政府当成企业,那么,它的投资增长率、营业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与一般企业相比就不再高得离谱了。更关键的是,它是一个准企业,没有利润考核要求和资产负债比率限制,于是借钱扩张、大兴土木、铺摊子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行为。
因此,中国经济高增长之所以能持续那么久,其实有它的体制逻辑。尽管所谓的高增长奇迹至少在过去10年中已经导致资源的过大耗费、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过高以及教育医疗等长期投入不足等问题,但如果不从体制上入手去改变它,那么,即便再过10年,中国经济还将保持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依然遥遥无期。
3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应放弃奇迹幻想思维模式,遵循经济逻辑。中国的制度或面临再一次的调整,借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叫“顶层设计”,引用马克思理论则为“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东方财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