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减速。一部分原因是紧缩性主观调控,符合预期目标,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调控因素,尤其是本应提高的国内消费品需求增速也出现明显回落。为此,经济减速中的非调控因素要引起关注。
中国经济减速存在很大非调控因素,不在我们掌握之中。比如今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7%,连续20多个月下滑,制造业距离衰退仅一步之遥;而汇丰银行公布的7月采购经理人指数则已经跌破50%的荣枯关口。6月中国出口虽然处于历史高位,但其增速从35.8%降到17.9%,连续4个月回落,上半年累计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速回落了20多个百分点,6月进口也创下近20个月新低,预示着内需不振。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基本不存在投机泡沫的最终消费品需求增速也出现了显著回落。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幅为16.8%,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其实际增长率回落了至少6个百分点,有些月份增速回落超过10个百分点。即便是名义增长率较高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剔出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后,其实际增幅也有不少回落。
直接、间接削弱三大需求,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非调控因素,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债务危机。因为债务越积越多,负担过重,逼迫这些国家“节衣缩食”,要求消减开支,增加税收,存款还贷,由此导致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需求放缓,并通过中国加工制造的减速,对国内消费产生很大抑制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实施抑制需求的紧缩政策,甚至不断加码,其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集中显现,就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失速,甚至出现硬着陆。主管部门对这样的风险必须高度关注,及早采取防范对策。
当务之急是要对紧缩性宏观政策,向宽松方向适度调整。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继续抑制投机需求的同时,支持、保护与扩大国内合理需求。这就要求:加强未来投资需求。主要是增加一些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满足今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宏观需求。比如保障房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保护建设等。进行这方面投资建设,钢材、水泥、工程机械、施工队伍等都没有问题,主要是在建设资金上予以保障。这样做在有利于增强当期国内需求的同时,也为今后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保护当前合理需求。资金调控政策方面必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总量控制“切一刀”,抑制挤出投机炒作需求的同时,对于一些合理需求,还是要加以保护,不能搞“一刀切”,被误伤。比如在住房贷款方面,其自住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尤其是购买规定面积内的首套房用户,其贷款应当予以满足,贷款利息也要予以很大优惠。依此类推,一些具有合理需求,不会引发金融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食品流通领域贷款等,都要予以满足。刺激消费需求。前期出台的一些刺激消费的措施,比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应当继续坚持。还应当研究出台一些新的鼓励消费政策,进一步刺激扩大国内消费。提高需求能力。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势必抑制消费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保持一致,降低相对物价水平,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推动国内需求规模扩大。与此同时,降低过高的商品流转税,也包括降低大宗商品进口关税,从成本方面对其物价上涨釜底抽薪,实现绝对物价水平的下降,也有利于提高既有货币购买能力下的消费规模。
(《中国财经报》)
|